適應體育》身障桌球教練的全力付出 專訪蔡貴蘭教練

從升大一的暑假就擔任身障桌球亞洲盃的工作人員,進而成為身障桌球教練,22年來蔡貴蘭教練不但教導、鼓勵了許多身障者,也培養出多名運動員為國爭光。從自己學習的歷程開始,到成為許多學生愛戴的教練,這一路走來,點滴在心頭。從小不愛唸書的蔡貴蘭,努力打桌球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上大學。這樣鋼鐵般的意志,陪伴著她度過了國中桌球教練異常嚴苛的訓練。從新竹轉學來台北的明星學校,除了課業壓力外,教練高壓的管理訓練讓少年時期的她培養出高度耐受力。

然而回憶起過往,蔡貴蘭說自己當了教練,她並不會、也不想沿用這樣的模式教學;相反的,她先以同理心思考,並實際去體驗學生需求,例如要操控輪椅並同時打球會是什麼樣的感受。接著用輕鬆的方式引起身障學生的興趣,他們才能夠朝著這個方向繼續走下去。20多年前,她的學生大多都是30至50歲左右的身障人士,由於他們學打球的年齡偏晚,且都以休閒為主,因此要採取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除了調整姿勢需要花多一點時間和心力,由於身障桌球需要用到下半身及核心的力量,打球時腰背和手臂會特別痠痛,增加肌力訓練絕對是必要的;協會裡也有許多熱情的輪椅選手,會主動提出受訓需求、引導蔡貴蘭教練協助調整打球姿勢和技巧。這樣的相互幫助,不但讓選手球技更進步,對蔡貴蘭來說,在教學的方式和經驗累積,也是非常珍貴的。

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蔡貴蘭覺得融合體育課幫助到的,不只是身障學生,一般生也獲益良多。現於高醫大授課的她,就是使用融合教育。課堂上有腦性麻痺、視障和肢體障礙的學生,因此分組時會把一般生和身心障礙學生編排在同組別,同時囑咐一般生要多注意、多有一點耐心,他們也相對的會比較有同理心去幫助同學。其中要協助腦性麻痺同學打球較為困難,因此會請校隊同學特別照顧。蔡教練也發現其實有些一般生打球的靈活度不見得比身障生好,在互相交流、激勵下,雙方都有所學習與收穫。另外大學生的心智較為成熟,因此相對上也比較不會發生霸凌的情況。

在學期中,她也會安排幾堂課要一般生體驗身障生打桌球的方式;由於用的姿勢、力量不同,比賽規則也不同,能藉由這樣的體驗交流,對雙方都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這一陣子也因為居家上課,蔡貴蘭會利用線上課讓同學看身障選手比賽的影片;醫學院重視人文涵養,學生更有同理心,他們對這樣的毅力與精神會更佩服,也能更有一顆柔軟的心,相信對他們未來的職涯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蔡貴蘭教練自認過去是個嚴肅又不苟言笑的人,可是深耕身障運動多年後,心態更柔軟、更善解人意;過去桌球對她來說,就只是個進入大學的工具而非興趣,可是帶了身障桌球選手後,卻有了極大的轉變。她看到選手們因為球技進步有了信心、得到獎牌獎金後在經濟上得到支援,生活也能比較安穩,蔡貴蘭更加堅定桌球運動這條路。也因為指導身障運動員,蔡貴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同樣的,她也希望選手們因為接觸到桌球後,生活能更精彩。這樣如同一家人的情感,給了她心靈上很多的感動和溫暖。

2021年東京帕運,台灣的桌球項目有非常不錯的成績;加上現今社群媒體的興盛,帶動了討論度,讓國人對於身障桌球有更多的認識。蔡貴蘭這些年來陪伴選手四處征戰,體會很深。身障選手要出國比賽,前置作業就比一般選手多很多;很多時候因為人力配置的關係,她必須一人身兼數職:教練、領隊、管理員、照護員⋯⋯相較之下,國外的球隊在體制上是較為完善的。這次帕運的資源是歷年來最好的一次,她很肯定體育署的努力,但對於賽後對得獎選手的就業安排,她覺得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與其安排至公家機關服務,她認為如果能讓退休後的選手就近到各縣市的基層訓練站教導身障人士,不但可讓他們發揮所長,同時也能發掘新的潛力球員。東京帕運後媒體大量的報導,讓身障運動更被看見,選手們接到許多民眾的加油打氣,給了他們很多的信心和勇氣;而這些消息也接連帶動了更多身障者,願意走出來;賽後他們接到了許多電話,都是身障朋友詢問如何能參加類似的運動。自己待在家裡,很容易會感覺生活受限、沒有新的體驗與刺激;如果能出來運動,多認識朋友,流汗也能幫助藥物代謝;身體好了,精神自然也會變好。

帶領身障選手這麼多年來,蔡貴蘭自己、娘家與夫家的親人,都和選手及他們的家人感情深厚,這樣緊密而真摯的情感,是她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力量。身障者要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礙,一路上走來很辛苦,也很不容易。蔡貴蘭跟學生在一起的時間,比跟家人相處的時間還長;在這樣的朝夕相處中,看著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在場上的努力與表現,總是給她很深的觸動。也因如此,她更感謝父母給了她健全的身體,還有學習的環境和機會,讓她有這樣的契機能回饋社會。

 

和從前相比,現在的環境、媒體都友善許多,資源也較優渥。然而有時候在一些場合中,仍然不免會有憾事發生。在蔡貴蘭的心裡,她是不允許選手遭到不公平的對待的。早期的教育,總是希望選手能隱忍,但這樣是一種不尊重、也不正當的觀念。之前帕運銅牌得主田曉雯就曾經歷這樣的情況;曾在一場比賽中,裁判對她說:「妳是殘障的人,應該去參加殘障比賽。」如此的態度和措辭,令蔡貴蘭非常的氣憤,但為了能完賽,她忍著到賽後才反應,而有關單位也做了後續的處理。在她認為,如果田曉雯能參加一般的比賽,我們不是應該更佩服她嗎?為何會有人用這樣歧視的字眼和態度說話,況且身份還是裁判?

蔡貴蘭始終覺得身障生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如果能有更友善的環境、更完善的配套措施,他們都能做到跟一般人一樣,不需要特別的眼光看待。尤其現在越來越多學校實行融合教育,她覺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也想鼓勵並提點老師們:觀察和耐心是很重要的,由於身心障礙的學生特質與需求都不同,了解他們個別的身心狀況是必須的,才能因材施教。另外有些學生會有外籍看護陪同,因為有依賴和信任的關係,如果能讓看護跟著一起練習,學生的學習意願會比較高,同時在相互練習中不僅能紓壓,也能增進彼此的感情。上課中的分組,要訓練一般生用同理心對待身心障礙的同學;一般來說蔡貴蘭並不會開門見山的說哪些同學是身心障礙生,而是讓一般生在自然的狀態中去發覺體會。利用組別交替的練習過程中,引導並鼓勵他們主動問身障生需要怎樣的協助;循序漸進的上過幾次課後,彼此都會有相當的默契了。

如果說許多學生把蔡貴蘭當成自己的榜樣,蔡貴蘭自己也有一位非常敬佩的師長,就是沈啟賓教授。在外人眼中,他是個既兇又極為嚴格的教練;但蔡貴蘭看到的他和一般人看到的他是不一樣的。他身兼數職,除了是文化大學的教授,也是中華帕拉林匹克總會的召集人;多年來他總是到處尋找資源幫助身障選手,無私的支持與付出,讓蔡貴蘭深受感動和啟發,同時也立定志向要和教授一樣,為身障桌球善盡自己的心力,讓更多的選手在國際賽場上發光發熱。

更多資訊請到http://vamossports.com.tw/?p=4148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