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盧彥勳的網球人生2.0 「每天都有新挑戰」
2020年東京奧運後結束選手生涯,臺灣網壇傳奇盧彥勳,正一步步實踐自己心中的藍圖,成立「盧彥勳國際網球學院」,希望能提供國內網球選手更安心的訓練場域和資源,並將他征戰職業賽場20年的所學帶回家鄉,逐步打造一個更具國際規模的專業網球訓練基地。
成立網球學院是盧彥勳在職業生涯後期開始萌生的想法,「假如臺灣有一個這樣子的網球學院,是不是不管在訓練,或是訓練場域上,都能夠對臺灣選手有幫助?也在想什麼模式有機會讓選手們聚在一起,進而把自己的經驗提供給年輕選手,也讓喜歡網球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到。」
盧彥勳生涯男單世界排名最高33、拿下29座ATP挑戰賽單打冠軍、5屆奧運參賽,至今仍是國內無人能及的傲人成就,但他在選手時期,常在四處征戰回到家鄉後為了訓練場地而煩惱,其他臺灣選手更多的是向學校場地、到運動中心甚至河濱公園和一般民眾搶場地。
而網球學院的成立,盧彥勳期許能提供選手一個更安心訓練的所在,「希望選手回到臺灣的時候,至少有一個訓練的地方,是不需要擔心今天有沒有球場、會不會影響到訓練,至少來到這裡,就知道這是我可以訓練的場域。」
學院以臺灣為根據地、以協助臺灣選手為出發點,但盧彥勳對這個場域的規劃不侷限在國內,「只要跟網球相關,比如說來訓練、來執教都好,希望能夠讓這裡變得更國際化,讓世界各地的選手和網球人才,都能聚集在一起。」
目前學院設有兩個院區,臺南院區位於長榮大學,由盧彥勳親自坐鎮,主要提供專業選手訓練,共有7面室外硬地球場、2面紅土球場,另建置重訓室,也有宿舍提供學員住宿;位在真理大學的臺北院區則是室內硬地球場,由哥哥盧威儒負責,以私人和兒童教學為主。
盧彥勳與團隊以「專業」和「熱忱」支持著所有前來訓練的學員,然而面對的選手各是不同基礎、不同層級、不同個性,盧彥勳說:「當選手的時候,想要怎麼做,自己拿著球拍就開始了,但是作為教練,你需要說服選手往你認為對他好的方向去前進,我覺得這會是相對比較挑戰的地方。」
在技術訓練之外,盧彥勳網球學院更重視的核心價值,是態度及人格的養成,引導學員在面臨挑戰時仍能找到繼續努力的方法,「要成為金字塔頂端的人,全臺灣也沒幾個,但希望在這個學習歷程上,他們能夠在比較健康,又有足夠空間去承受失敗的環境下去學習。」
從選手變成教練,也是網球學院的創辦人,盧彥勳從過去只要把球打好,到現在需要顧全大局,凡事親力親為,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比當球員時更艱鉅,但他也用「有趣」來形容這樣的變化,「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和不同的事情在等著你,其實每天大家都還是戰戰兢兢的。」
盧彥勳坦言,確實有很疲倦、很挫折的時候,但他秉持著一樣的想法,始終提醒著自己,要戰到最後一刻,「沒有人知道最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就像我當選手時一樣,當時整個臺灣沒有人在100名內的時候,沒有人期望你可以做到這個,但最後獲得的比我想像中還要再更多,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現在在這個學院,我們也是用這樣的心態去執行和努力。」
學院成立三年,盧彥勳將更多人帶進臺南這座古都,也如他所計畫中的,吸引國手來此訓練,包括曾俊欣、吳東霖等人都利用返台空擋前來找「盧哥」,也有不少海外選手造訪,已達成學院的初階目標。
但盧彥勳想做的還很多,就像他選手時期一樣追求高標, 「你說我滿不滿意?現在還不到我們想要的程度,但至少我們做了,先有一個起頭,希望能讓它的影響力再更大一些、再好一些,這些都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