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車》歷經7年一級車隊洗禮 馮俊凱東奧目標公路賽完賽

圖/文 美利達自行車提供

「能代表台灣、披上中華隊的戰袍進軍奧運,我感覺是一項滿榮幸也滿榮耀的任務。背負著隊友和車友們的期待,我會在奧運會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13年前,首次出征北京奧運的馮俊凱,還顯得懞懞懂懂,一切仰賴恩師徐瑞德教練的引導和協助;歷經一級車隊的7年洗禮,再次重回運動員的最高殿堂,賽前的這一刻,阿凱心情上已更加沈穩,對於作戰,心中也已經有一套明確的計畫等待執行。

「首先我應該會以守為攻,在前半段盡量保存體力、後半段再看比賽當下身體的狀態而定。整體而言,採取保守一點的戰術,對我來講會比較有利。雖然完賽是我最大的目標,不過如果可以突圍秀一下,讓大家知道台灣的選手在上面騎也很好!」

在分秒必爭的公路車競賽,器材也是賽場上的一大看點。以美利達自行車為首,巴林勝利車隊(Team Bahrain Victorious)幕後的贊助品牌,會是他強而有力的後盾,旗下的頂尖車款及零配件,也成為他此行出征的首選。

2021東京奧運馮俊凱將挑戰高懸57年的奧運男子自由車公路賽完賽紀錄 (照片提供/美利達自行車)

「從升上一級車隊這7年,我一直都是使用美利達的銳克多(Reacto)車型,這次參加東京奧運也不例外。銳克多是一款強調空氣動力的低風阻跑車,除了俐落的外形,高剛性的特性,特別符合我使用上的需求,這次會使用最新的第四代應戰。」

「這次一共會準備兩台隊版銳克多,分別作為比賽車和備用車,搭配Vision Metron 55 SL碟煞輪組,基本上所有的設定,都會和自己在職業隊相同。賽前Rudy Project也特別為我準備了中華隊配色的特仕款眼鏡,我會對應當下的天氣狀態,搭配適合的鏡片上場比賽。」

東京奧運男子自由車公路賽馮俊凱預計將採以守為攻的戰術,以完賽為最大目標,若有機會可以突圍,會努力讓世界看見台灣(照片提供/美利達自行車)

相較於職業隊的任務取向,披上中華隊戰袍的阿凱,這回是隻身與世界好手較勁,雖然身負為國爭光的重任,但他在訪談時仍不減幽默:

「你要說騎起來很輕鬆也可以,你要說騎起來很困難也可以;輕鬆的話就是你自己一個人,比賽中可以視情況決定如何反應;困難同樣在於只有自己一個人,假如不是一個很強大的團隊,人家不會讓你位置,這是頂級競賽經常會遇到的事情。不過還好我人緣還算不錯,也認識滿多朋友的,所以大家應該不會動作太大。」

面對總里程234公里、總爬升4,865公尺的賽程,阿凱透露,其實在與訓練師討論後,自己從去年就開始著重累積爬升的內容;自奧運延期以來,他也回顧了這兩年的心路歷程,並且分享了近期的備戰計劃。

「2020歐洲疫情非常嚴重,聯盟也一度停賽3、4個月的時間,那時候台灣控制得還不錯,奧培隊還是維持正常訓練。因為具備一級車手的身份,當比賽恢復之後,我可以不受邊境管制的影響,是比較幸運的地方。奧運延期並沒有對我造成太大的影響,反而有更長的時間準備。我還是一樣做好自己該做的訓練,保持自己的節奏在走。」

台灣睽違25年再次取得男子自由車公路賽的參賽資格,馮俊凱將與美利達頂級戰駒銳克多並肩作戰(照片提供/美利達自行車)

「這次在歐洲最重要的,就是在西班牙泰德峰進行的高地訓練營,不僅內容相當扎實,身體的感覺也特別地好。後來雖然出了一點小狀況,在克羅埃西亞入院觀察了一個禮拜,不過現在感覺慢慢已經重回軌道。」

「回到台灣居家檢疫,我就利用智慧型訓練台連接很多軟體,做到5個小時以上的騎乘,雖然很辛苦但是能夠維持我的訓練量。在出發前往東京備戰前,奧培隊也安排了為期15天的高地訓練,作為奧運前的最後衝刺。」

往前回顧,2019年烏茲別克亞錦賽的公路項目,會是進軍奧運最關鍵的一戰,挺進那場比賽的決勝時刻,馮俊凱最終為中華隊拿下一面銅牌,進而取得男子公路賽睽違25年的入場券。

「賽前黃顯熙教練就以競賽路線為範本,帶領我們在台北進行模擬訓練,前前後後集訓了至少有6、7次;比賽的時候大家也都很幫助我,讓我在進入決勝的爬坡前,能夠保留多一點的能量;從教練、選手到後勤人員,我們在那場比賽一起奮戰,所以滿感動能拿下這次公路賽的資格。」

在確認取得奧運資格後,國訓中心隨即啟動奧運培訓隊,以陳建良、盧紹軒、黃冠霖等好手為班底,加上帶隊教練林昆鴻、機械師劉金峯、防護員陳愷謙等成員;攜手打拼長達兩年的時間,當介紹起身旁這群戰友們,阿凱也顯得特別感性。

「從奧培隊成立到現在,我很珍惜大家一起訓練的時間,我們一起良性競爭,一起在爬坡時努力,大家一起加油的那種感覺;在這段過程中,除了我自己的能力,其實大家的能力也都有提升。特別感謝國訓中心、自由車協會和台中市自由車隊,提供我們非常多後勤支援,我相信這個氣氛,對於台灣的自由車環境,會有很正面的幫助。」

面對總里程234公里、總爬升4,865公尺的賽程,馮俊凱從去年就開始著重累積爬升的備戰計劃
(照片提供/美利達自行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