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師最重要的事:牢記學生的學習需求
2020年12月,年僅28歲,在臺北的學校擔任代理特教老師的陳慧穎,創立了「樂時光羽球班」,這是北部少見專門為身心障礙孩童開設的羽球課程。這些非典型發展的孩子有著各自的特色,有些會時而沈默,時而躁動,時而注意力不集中,導致進度跟不上典型發展的同儕,體育課時被晾在球場旁的樹蔭之下。但在陳慧穎深入了解他們,體悟到「典型和非典型是一樣的,如何依照每位學生的程度設計專屬課程,需要老師的細心觀察。」而就讀臺師大體育系,就是開啟她特教大門的關鍵鑰匙。
深入了解,所以看見。
國小至高中都是體育班的陳慧穎,憑藉著羽球專長進入了臺師大體育系。在大二到大四的每週六,她會到臺師大曾明生老師(註1)的「美力時空」適應體育工作室擔任助教,陪伴身心障礙者運動。一開始,陳慧穎因為特教生無法自我控制的傻笑、搓手、吐口水等症狀而感到害怕,為了更理解他們,她跨領域雙主修特教系,再融入自己體育專業,開啟特教體育教師之路。
*(註1)曾明生老師2004年成立「美力時空」適應體育工作室,於每週星期六下午陪伴身心障礙者從事運動,因而榮獲110年教育部師鐸獎。
運動,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總共分成13個身心障礙類別,陳慧穎分享他的觀察,雖然每一個類別都有著不同的特質,但相同的,透過運動可以增強體能、肌肉、協調敏捷,甚至減緩退化。心靈方面,運動能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讓自己有製造快樂的能力,有助於舒緩情緒,改善生活。這時,幫每一種類型的學生設立學習目標,就是非常專業的任務。
北市大碩士畢後,陳慧穎一邊於啟聰學校擔任代課教師,一邊準備教師甄試。這時她發現臺北缺乏身心障礙者的課後羽球課,驚訝之餘,陳慧穎在心中拋出一個疑問,「我有體育教師證和特殊教育師證,擁有這兩項專業,我何不自己開這門課?」這個想法在心中扎了根,迸發了「樂時光」的成立。
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牢牢的記在心中。
「樂時光羽球」由不同特質和需求的學生組成,個別能力不同,該如何設計課程呢?陳慧穎認為,只要在學習每項羽球技術時,將每位學生的個別特性給予適合的學習策略及方法,就能適性揚才。從學校端的課程設計,首先,先看IEP(個別化教育計畫),接著透過面對面接觸觀察,才能從學生的回饋與表現深度覺察,設計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以羽球課舉例,陳慧穎先採同質分組,A組為能力較好的學生;B組為能力較弱的學生,練習基本的羽球技術,課程的尾端再採異質分組。異質分組時,可以把能力較弱的B組安排在前場,只需簡單的回球;能力較佳的A組同學放在需要跑動、需要打高遠球的後場,藉以達到融合的效果,學生們也各自達到學習目標。在籃球課,如果籃球數量許可,可以在同一個場地執行不同的課程內容,接著再以能力高低分配任務。比如,能力低的學生可以負責助攻、傳球給能力好的人投籃。
進行異質分組的同時,能力低者可以從旁觀察能力好的人,能力好的人也能順勢照顧弱者,促成不同能力層級的合作,相互增長。這當中,陳慧穎指出老師最重要的任務:「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質,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牢牢的記在心中,是最重要的事」。
鼓勵,決定表現。
特教生普遍存在非語言溝通、社交能力、情緒控制的困難,但陳慧穎發現,他們和典型發展的學生有著共通性,「進步,是要花時間的。」
陳慧穎舉例,曾經有一名學生,連簡易的圖案配對都很困難,加上情感無法順利表達,各種情緒混雜難耐,導致個性十分易怒。陳慧穎從他的身上感到深深地無力,「他生氣的原因太多了,可能是肚子餓、不想工作、想睡覺。那有沒有可能是我們設的學習目標太難了?如果老師沒有猜到問題是出自學習目標,導致他生氣,那就是我不夠專業。」當學生達不到目標,陳慧穎首先會反思,是不是學習目標訂太高了,「一定要設一個學生能夠達標的點,才可以慢慢進步」。
特教生像是充電電池,讚美與肯定可以持續蓄滿電力,保持學習熱忱。為了營造積極正向的氛圍,陳慧穎建議以社會性增強,透過言語、手勢和臉部表情讚賞,表達對學生的讚美。當即時鼓勵的累積成自信心,才能幫助學習的挫折發生魔力,在下一顆球飛來時,學生能快樂地主動出擊。
後記:
採訪的尾聲,陳慧穎感性的告白,自己是懷抱著感恩的心情走上特殊教育這條路。探究原因,陳慧穎的父母也是身障人士,家裡經營彩券行,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之下,讓這個小家庭,如今有能力回饋社會。現在陳慧穎的父親也熱愛打羽球,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更專注在特教這條大道上,心懷感激輕盈而行。同時陳慧穎也希望能與特教相關協會合作,聯手開辦公益的羽球課。她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帶著從「樂時光」發芽的種子們,前往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又或者在城市的某座羽球館裡,邂逅過往的學生,一起快樂的打著羽球賽。
更多資訊請到https://www.ape4all.tw/GoWeb2/include/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