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自信的人生 臺北啟聰學校舞蹈社
舞蹈社在啟聰學校的歷史頗為悠久,最早是以民族舞蹈為主,學生也會代表學校出去比賽。15年前陳昭妤組長進學校服務後,因為孩子們想成立一個以流行舞、街舞形式為主的社團,她也傾聽孩子們的聲音,不但將舞蹈社轉型,台北市立大學舞蹈系畢業的她也親自帶社團,同時會請專業街舞的老師(例如地板動作)來教授課程。
因為參與2009年聽障奧運,學校需花更多心力在打鼓的表演項目上,舞蹈社的活動曾因此停了2-3年,期間也換過舞蹈老師;直到5、6年前,她接下訓育組的工作後,又重新接觸到舞蹈社的事務。學校一直很希望藉由這個社團,以及教學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信,提供一個舞台,讓他們有機會表現自己。
目前社員約在8-10名,往年校內學生人數較多時,社員數也相對多一些,但原則上一直都維持在15名以內。這樣的控管是因為社團有國中和高中部的學生,年紀、體能、學習的時間和對才藝喜好的程度皆不一,但老師只有一位,要顧及到每個孩子的狀況,人數必定無法太多。在課程上的難易度也必須調整到讓學習較久的孩子不至於感到無聊,而初學者也不會因為太難跟不上有挫折感,這些皆是在帶領社團和設計課程時需要注意到的細節。
雖然舞蹈社在這些年來帶領孩子們學習的都是他們所喜歡又有興趣的韓風舞蹈,但在出國做國際交流或夏令營時,陳昭妤還是希望能夠選擇原住民舞蹈讓同學們帶上舞台表演。由於表演通常都在亞洲地區,要如何展現自己國家的民族性與特色,也都是參加的學校所重視的部分。
剛開始這麼提議時,同學們的直覺和反應都不是很好,但經過解釋之後,他們了解到、也親眼見到別的國家學生表演的同樣都是自己國家的民族舞蹈。表演結束後,也總是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孩子搶著和他們合照;這種驕傲,讓他們每次就算強力密集一週魔鬼訓練就出國,也能非常努力認真的學練舞步,在舞台上盡情的發揮,得到掌聲。
陳昭妤除了希望學生們在校內能有表現自我的空間,她也非常肯定到外地交流與夏令營的機會教育。就如同校內另外兩個運動性社團桌球社和空手道社,參加這樣性質社團的孩子都較活潑好動。除了以舞蹈引領出他們的大方與正向,和各國青少年交流,也能打開視野,體驗、比較其他國家的文化。同時夏令營的模式都是將不同國籍的成員編在同一組,活動、住宿、競賽都在一起;從比手語、比手畫腳,到拿出手機用翻譯app,幾天下來大家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樣的人生經驗對他們來說,也是極為難得且珍貴的。
帶著舞蹈社的同學們這麼多年,陳昭妤也想提供一些想法給在一般學校同時教導一般生和聽障生的舞蹈老師:
1.現在能在其他學校就讀的聽障生基本上聽力都不錯,因此社團老師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助聽器是否有戴上」,因為只要這個動作有確實,訊息的接收就會比較好。
2.安排舞蹈課時,一定要讓學生看得到你。位置不一定非要跟老師很近,重點在於能不能讓他們從鏡子裡看到你。
3.教拍子的時候,要有耐心的不斷反覆。拍子和速度熟悉了之後,再幫助他們如何將拍子、動作和音樂融合在一起。有一些音跟節奏聽障生可能無法很快抓到,這時老師就需要額外聽拍子、分析完配合動作示範給學生看。
4.排隊形或位置時,要了解到學生哪個部分較弱,將他們能模仿的對象放在斜前方,讓他們看得到;輪替或雙人動作時派一位能幫助他們的隊友,這樣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指導老師 張軒豪
張軒豪原來的專長和教授的課程是國標舞,但因為媽媽在學校工作,小時候只要寒暑假都會陪媽媽來,對於環境一點也不陌生;加上2年前這裡需要找一位新的舞蹈老師,而他也想在國標舞外增加教學的經驗與磨鍊,就接下了這份工作。雖然沒有特教背景,但由於對這樣的環境相當熟悉,細心又有同理心的他試著梳理出要用什麼方式帶學生們自然的進入情況。
他發現在2009聽奧學生們在表演打鼓時,對震動較有共鳴,因此他決定先找大量節奏感重的音樂讓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節奏的律動。肢體動作方面他也採用道具:例如用棒子舉高過頭、用手臂夾住塑膠巧拼的方式讓同學更了解高度、力道這些用口語或手語難以表達的部分。
2年的相處下來,他和學生們也已經培養出默契了。還記得一開始因為缺乏經驗,舉辦他的第一次校內成果發表會前,在隊形及橋段上,有許多想法無法完全實現。由於手語上的溝通和實際想法用口語表達有落差,所以學生難以完全理解他真正的意思,因此在排隊形的走位和順序都會是挑戰。幸好他不氣餒的一直尋找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法磨合,個別指導,親自做動作跳一次,同學現在也都會用手機將動作錄影下來回家反覆練習,進步很快。以下他也有5點心得想和其他的老師分享:
1.耐心。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尤其是對聽障生的教學裡,更需要比對一般生有更多的耐心,不論是傳達或是接收訊息。
2.講解方式要詳細並盡量拆解到每一個細節,清楚明瞭是重點,然後再慢慢一項項合起來。
3.表情控管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要和顏悅色,不要不開心、不耐煩,學生容易會有懼怕感,同時也會沒自信。
4.請學生移動時手勢要明確,不要用叫的,也不要直接碰觸或用拉的。
5.眼神交流。和孩子溝通時看著他(她)的眼睛,能讓對話更精準,教學更聚焦。
社員 鍾宛真 高一
上學期才加入舞蹈社的鍾宛真從來沒有學過跳舞,小學在一般國小就學的她曾在運動會參加舞踏,家人覺得她有舞蹈細胞鼓勵她學跳舞。然而她還是到了高一轉來啟聰後才進舞蹈社。在這裡除了能開心學習,老師教得認真仔細,能和大家一起跳舞、團練,那種默契和為同樣的目標而努力,也是她所珍惜的。
更多資訊請到
http://vamossports.com.tw/?p=4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