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兒少運動教練知能研習課程開課 第一梯次開課
教育部體育署114年「兒童及少年運動教練知能(試辦)研習」,本週末在國立體育大學進行第一梯次課程,透過兩天的課程,依四大主軸(兒童及少年生理與體能發展、心理發展、權益保障及運動教學當代議題)來強化兒童及少年運動專業知能。
24日課程第一天,上午安排臨床心理師鄭安安就「兒童及少年心理發展」主題,由理論及實務面進行授課,從運動心理、兒少情緒及自我概念發展,到同理和溝通等情緒應對技巧等,並且讓來參與的教練及老師們進行分組討論。
連續兩年擔任課程講師,鄭安安持續搜集教練們所分享的相關案例,微調課程內容,透過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的分享,她說:「希望能夠更貼近教練實務現場遇到的狀況。」
下午的課程則是首度邀請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劉珞亦進行授課,第一部分「不當管教與教練自我保護」,以法律角度說明教練對於教學尺度的拿捏,以及如何避免碰觸法律界線。第二部分「校園性平事件的認識與因應」,讓教練們能更加明白,和孩子相處時的言語、肢體接觸,有什麼容易遇到的問題等等。
劉珞亦指出,法律上認定的不當管教,沒有「一定是」或是「一定不是」,因此希望透過這樣的課程能讓教練們了解,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風險是高或低。而現今社會對於兒少保護意識逐漸提升,無論是教練、老師、家長,都更需要尊重兒少的表意權,「這或許會增加老師及教練訓練的成本,但久了對於教練的權威和正當性都有提升的可能性。」
參與第一梯次課程的40名學員,涵蓋15種不同運動的背景,其中也有帕拉選手參與其中,地板滾球國手陳銘哲和姐姐兼教練的陳秀玉、陳秀貞一同報名課程。陳秀玉指出,地板滾球相關的師資和資源不多,藉由報名這樣的增能課程,接觸更多專業概念,希望能協助帶起更多小選手。
退役體操國手童年寬,目前經營兒童體操俱樂部,他提到,平時所能接觸到的兒少知識比較少,大多是透過網路上得知的資訊,透過這樣的課程,能夠得到更深入的資訊,講師提供實際案例的分享和說明,也更貼近大家想要了解的東西。
25日第二天課程安排「兒童及少年生理與體能發展」、「兒少週期化訓練設計」、「融合教育與差異化運動教學」,以及「兒童及少年運動傷害辨識及因應」,從各個角度切入兒少運動的各項議題,向教練們傳授相關知識。
「兒童及少年運動教練知能(試辦)研習課程」辦理的對象,為從事兒童及少年運動教學的教練,並持有特定體育團體核發有效之a、b、c級證照的教練為主,期望藉由研習課程強化運動教練兒童及少年運動專業知能。全程參與並通過考核的學員,將取得研習證明,作為社會大眾及學童家長選擇教練之參考。
114年度第二梯次(中部)將於6月21日至22日在集思臺中新烏日會議中心進行,第三梯次(南部)於7月24日至25日在Le phare共享空間新左營館進行,第四梯次(中部)訂於8月21日至22日在思想空間辦理,相關資訊可上「i運動資訊平台」網站查詢及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