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運動人物誌》打少棒出身的律師 劉珞亦從不同角度參與運動

打過棒球卻沒有成為運動員,劉珞亦如今是一名律師、主持人、《法律白話文運動》社群總監、補習班憲法講師,也依舊熱愛運動、投入其中,站在不同的視角,用另一種身份為運動產業盡一份心力。
劉珞亦國小曾加入棒球校隊、國中打羽球,但沒有走上運動員之路,成年之後對運動依舊充滿熱情,喜歡健身、跑步,現在則是熱衷於打羽球,劉珞亦說:「雖然我不像是有些人運動得很自律,但就是單純喜歡這件事情,然後一直持續到現在。」

照片提供:劉珞亦
現在他不僅看棒球,也熱衷於鑽研棒球數據;平時自己打羽球,也喜歡看別人羽球訓練的影片,劉珞亦說:「沒什麼原因,就是單純喜歡,因為因為做過,你知道這件事情有多困難,所以看到有人把困難的事情做得那麼好,那是一種很美的事。」
曾經參與運動的背景,讓他更著迷於這個領域, 「因為投過球,所以知道要把球投得又直又快很困難,所以當到別人能連續做到這件事的時候,就會覺得『帥!好厲害啊!』光是欣賞這件事、欣賞一個你知道它多困難,但你做不到、別人做得到的事,我覺得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珞亦不絕》的成就感 讓更多人尊重運動產業】
不再是自己拿起球棒、手套,如今劉珞亦成為面對著運動員的角色,擔任主持人採訪職棒選手,把運動產業介紹給更多人認識,他說:「可以讓更多人理解棒球是什麼、讓更多人尊重這個產業,我也會很有成就感。」
就像是《法律白話文運動》在做的事,用淺白易懂的說明讓大眾了解法律,劉珞亦同時也在用自身的影響力讓更多人明白運動之價值,「法白要做的目的是什麼?希望不要那麼多人罵恐龍法官,因為那些判決你根本沒看過;我也希望不要那麼多人在罵球員,因為你們根本沒有接過球。」
劉珞亦認為,大家在罵的事情,很多是自己根本沒有嘗試過的事,「不管是寫一份判決也好,或是打一支全壘打也好,你根本不知道它有多困難。如果我們都知道這件事有多困難,大家有更多的尊重,才會提供更精確且有意義地批評。」
他也期許自己透過社群所傳遞的觀念,能夠讓運動獲得更多人的喜愛和尊重;過去自己因為顧及學業而放棄運動的遺憾,能在未來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有一天,學業和運動可以不用二選一,而是讓「我一定有能力把兩件事情都做好」的想像,植入更多家長和孩子的心中。

照片提供:劉珞亦
【兒少意識抬頭 尊重學生的表意權】
以過去從事運動的背景,加上法律專業,劉珞亦獲邀擔任114年教育部體育署兒童及少年運動教練(試辦)知能研習課程的講師,向基層教練及老師們傳遞相關的法律知識,無論是不當管教的界定或性平事件的因應等,從法律的角度,讓教練們理解什麼樣的情況下可能觸及法律風險, 以及如何保護自己。
當今社會兒少意識抬頭,劉珞亦也提醒,教練們無論是在指導或與學生相處時,需要多花心思的是「尊重孩子的表意權」,「學生可能有他們需要表達的事、他要陳述的感受,即使他所說的東西不一定是對的,但應該要尊重,讓他有講的權利和機會。」
劉珞亦說:「這或許會增加老師或教練的訓練成本,但或許會比較好,因為以前大家都不講,對錯會很難被認定,很難有正當性,但是講了,我們告訴你哪邊對哪邊不對,說不定經過訓練後,對於教練的權威跟正當性搞不好會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