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專訪侯以理,和自我拼搏的226超鐵戰役

 

「鐵人三項越練就會覺得越沒什麼了不起,人類是非常渺小的,一個普通人,不值得大肆炒作。」談吐之中,侯以理坐在沙發上,正面對著窗戶,她挪了挪身子,挺直著腰桿、語氣平穩、維持著自己的節奏剖析著。

 

她熱切地佐證:「大自然是很偉大的,只要氣溫超過35度就能擊敗人類,比賽中有很多不可抗力的因素,比如海流、海浪、側風等等。」她停頓了一下,重整呼吸:「鐵人賽場上有很多高手,無論在工作、家庭、訓練都能有很好的成就,我希望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做一些厲害的事。所以看得越多、經歷的越多,越發現自己可以進步的空間很大。」

 

應答時,你能凝視這一張Fox體育台中常出現的臉,有沈默聆聽、也有微笑。專訪的大部分時間,侯以理的視線都集中在對方身上,它專注閃亮、懇切地迎向每一顆拋出的球,牢牢接捕,引領著採訪者甘願依循她的節奏思考和聽講。而她說得這段體悟,是關於「被稱之為鐵人女主播」的答覆。

 

 

鐵人精神在於耐煩

「社會中有許多事情都太快速了」侯以理以媒體人的觀點描述社會樣態,「當代人們觀賞影片耐心最多30秒,等不了鋪陳漸進的3分鐘」。同屬於社會的局內人,鐵人三項訓練的日常循環,剛好拖慢了人們急躁的性格。「這項運動教我會我耐煩,每天努力一點點,不用很多,不用兩三個小時,只要一點點長期的累積,到比賽當天,這半年來努力的過程會在一天爆發出來。」

 

「我當然也會有不安全感,自我懷疑『我真的有辦法嗎?』」現實生活中,有些事並非一心一念就能達成的。鐵人三項賽事中,存在側風、陽光、氣溫等不穩定因素,即便努力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她舉例:「我在跑不動時,會想起同伴跟我講得垃圾話,想到不是自己一個人孤單的在這裡跑著,過程中這些小小美好的時刻,會不停反覆重溫。回想這些過程又跑了一段,然後告訴自己不要停。」

 

 

侯以理沉浸其中「在衝破終點時很像嘉年華式的剎那,但真正的喜悅會在你完成後,無論是幾天,或是幾個禮拜,或幾個月,會瀰漫在空氣中久久不會散去,身體和大腦真的可以感受到我盡了每一分的心力,我真的進步了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採訪時,她的反應很快,直接反射出心裡所想的,她思慮口齒皆清晰,或許是經過職場洗鍊的深厚功力,「我並非新聞科系,我也是一點一點學著如何成為一個主播,我覺得這跟鐵人三項是一樣的,這是漫長的旅程,但是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就會有成果,雖然成果不一定是很完美的,但是至少能做到自己所期望的成果。」

 

 

 

|人生轉站,做一件沒把握的事 

問起從113 超半鐵到226超鐵的緣由,以理說,是「做一件沒有把握的事」。從小,侯以理的運動細胞就不錯,稍加練習就能有好的表現,她說,訂立超鐵的目標,更像刻意尋找與挑戰自己,「我告訴自己只有50%的完成機率,但從立下目標開始,我很認真維持七個月的長期計畫,每天努力一小時,放假就花四上小時,我想終究在六個月之後可以完成這麼大的一件事,這種成就感很了不起。」

 

備戰7月21日於瑞士蘇黎世舉行的Ironman Switzerland超鐵賽,侯以理分享了訓練菜單,這段期間,隨著時間光譜,她將訓練強度分成三階段。「首先,2018年12月輕鬆的運動。其二,2019年名古屋女子馬拉松,以訓練跑步為主。最後四到六月進入正規的鐵人三項訓練,每星期一次肌力訓練、一次長騎、一次長跑。在室內額外進行跑步和騎車各一次的短程訓練,目的是提高心肺。」既然要挑戰不如徹底點,花費多少精神、多少時光,侯以理樂此不疲,他笑稱「你看,扎實的訓練讓我曬的很黑」。

 

 

|多功能的實力養成

主播兼運動員,新聞人每日奔走在事件之端,運動員按表操課的訓練菜單,行程之間產生拉扯是必然。侯以理說他花了兩年才適應,舉例來說,「週六早上我會在家騎車、跑步,邊看大聯盟,這樣進公司後可以直接做新聞。」

 

之前法網時,教練不解的詢問:「半夜12點為什麼要在家跑步。」她理所當然的回答「FEDERER在打呀,反正我也要看嘛,我就在電視機前拼命跑」無論在新聞現場或是訓練路上,她都有一手安頓眼下重點的能力。

 

 

她重申著自己並非特別「善用」這項能力,她補充著問題脈絡「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是這樣,不可能非常的規律,有時候工作會打亂訓練節奏,不要太放在心上。假如從一月到七月有180個訓練天,就算錯失20天,還是有累積160天,多去看已經完成的部分,不要被未完成的困擾,鼓勵自己做了這麼多了,有些事情沒有做到沒關係。」

 

祈望和柴米油鹽醬醋茶哐啷地撞擊,相互影響,彼此協調,即便有些遲延,能量已足夠整個宇宙。

 

 

|我們都是科學家,也是藝術家|

科技透過嶄新的邏輯,詮釋運動能力和體能表現之間的關聯,任何肌肉的發力都可以直觀的數據化呈現。經過這幾年訓練的經驗,侯以理特別注重訓練的質量。

 

「很多人都說練馬拉松要練30K,但我去跑紐約馬拉松前,我完全沒有跑超過17公里,我透過運動科學讓找出最有效率的方式。」運動生理表現的週期就像一道道的水痕,有波峰浪谷,在巔峰增高強度,疲乏時休息,適時的從訓練端調整,延伸的價值更大。

 

 

但對於運動科學強勢的數據表態,侯以理對運動科學有一套獨特見解:「鐵人三項終究是科學家藝術。這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教練可以協助科學的進展;其二,藝術方面是心裡的自我鼓勵和耐心,這些都要透過想像力、自我對話去掩蓋數據。」

 

「比226是很漫長的過程,短時間內數據沒有辦法呈現整個全貌,而且當下的表現數據會受到天氣、GPS、或是興奮等等因素影響。有時候要相信自己,告訴自己要有耐心,慢慢來,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並不是數據說什麼就什麼。你可以相信數據,但不要被數據否定了,今天數據不好看,你還是有可能做出好的表現。」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運動員可以突破到一個很奇妙的境界,也就像馬拉松選手盛傳的一句話『跑馬拉松是靠腦子』因為不管今天的配速、外在因素如何,最終影響自我表現的除了身體之外,還有你的想法,這也是我到現在也還在練習得部分。」侯以理停頓了下來,彷彿與她走了一遭夢幻過程,看著她表述的力道和經驗超乎書寫,筆者當下暗自決定,將把對話原封不動的呈現。

 

數據就像是身體裡的獨白,每個人都有獨白,但賦予它多少情感的還是自己,忠於數字或者可以換位思考看自己,推動腳步一路向前,拉出一條清晰的軌跡。

 

 

 

「我很喜歡崇拜馬拉松之神 Eliud Kipchoge,他話不多但富含哲理。」

 

同為運動員和播報者,侯以理時常從優秀選手的訪談中,聽他如何正向思考與舒解壓力,亦撞擊出高度的能量。雖然是不同項目,但運動員追求卓越和渴望勝利的初衷,其實都是一樣的。

 

轉眼到了用餐時間,窗戶外人來人往的通道,侯以理自在的伸長雙腳,淡淡地說道「啊!等等還要去牽車呢。」

 

 

撰寫:蘇新博

採訪:梁語庭、蘇新博、鄭家宜

照片提供:侯以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