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籃球讓特殊生與一般生學習「動融」共融
如何讓特教班與普通班的孩子共學?三民家商的蘇微真老師與學校專業團隊,善用體育課搭起融合運動平台,透過身教引導孩子們善良的力量,促進兩個不同特質的群體共好,攜手創造出動容的故事。「如何依照每位學生的程度設計專屬課程,需要老師的細心觀察。」而就讀臺師大體育系,就是開啟她特教大門的關鍵鑰匙。
教學初期 學習看見孩子的特質
三民家商的特教老師蘇微真,任教已12年,她至今仍清楚記得,剛接特教班的頭幾年,面對班上孩子因情感難以表達,面臨情緒失控的恐懼;或是學生行為脫序,肇事遭到移送法辦,蘇微真以重要關係人身份頻繁進出法院的震撼。當教科書的教戰守則到了校園仍力有未逮,蘇微真開始思考,如果孩子不被框在教室裡、多嘗試課程以外的事物進而找到興趣,或許情緒就會相對穩定。
三民家商的特教班,採包班制,每班約15人。相對於特教生回歸普通班,集中式的特教班更容易受到老師照顧,同時也考驗著特教老師切換不同角色的功力。蘇微真強調,特教老師的專業就是必須看見「孩子不一樣的特質」,把看似很難的課程,從步驟化到簡化,透過老師示範,學生演練,反覆確認,達成教學目標。以體育課為例,在她的體育課,孩子可以同時嘗試瑜珈、羽球、跑步、保齡球等運動項目,把課程做出不同層次。許多孩子從高一不會發球,到高三已經可以簡單的對打,甚至有一名學生,保齡球可以打到180分的高分(單局滿分300)。這些看似很小的進步,對孩子而言已是很大的成就感。
帶特教生走進普通班融合學習。
2020年COVID-19爆發,正當疫情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時,中華台北特奧會找上了蘇微真合作,在學校試辦融合活動計畫,才有了融合運動的契機。起初,蘇微真運用球類運動社團,試著讓特教班的孩子與一般生拉近距離,可惜效果有限,蘇微真觀察「即便是羽球社,還是很容易特教生跟特教生打,一般生與一般生一組」。因此蘇微真決定介入,打散群組再重整組隊,正式開啟融合運動。(照片來源:蘇微真)
除了社團,特教班的孩子主動向蘇微真提出參與「融合籃球賽歐洲盃選拔賽」的請求,這讓她又驚又喜地說:「這種自我決策跟自我倡議在特教生身上很少見,做為老師,我能做的就是幫他們順利的報名。」因此,蘇微真找上了學校的體育組長,挑選情緒穩定的體育班學生加入,組成了三民家商第一支普特融合籃球隊。
初次參賽,三民家商普特融合籃球隊就拿到了出戰瑞士的代表權,雖然受疫情影響無法成行,但返校後,學校結合特教班和體育班,舉辦校內模擬賽,激發了雙方對融合籃球的熱情,同時加深彼此的認識。在融合球隊,特教生被稱為運動員,普通生則是「夥伴」。剛開始,體育班的學生對於特教生較低的學習能力感到錯愕,情緒反應在言語上「昨天不是有講嗎?剛剛不是有講嗎?怎麼會聽不懂?」。融合初期造成的不良反應很正常,蘇微真也從旁觀察學生的進步,「進步來自於本來不認識,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互動,孩子能自動做出調整。」現在,普通生已經能逐步耐心講解動作技巧,自然流露出同理和包容感。
教師親身教育,引導孩子看見彼此不一樣的特質
除了融合籃球賽,校園友善氛圍也很重要。三民家商的融合教育從社團拓展到了體育課班與班的交流。蘇微真提到,特教老師或與體育老師合作,利用體育課最後的十分鐘,讓同時在隔壁球場上課的兩個班級互動。雖然課程時間有限,沒有充裕的時間相互了解,但從打球的動態過程中,籃球成為共同的語言,建立起溝通的平台,讓孩子們看見彼此的強跟弱。
過程中,特教生難免會因為顯見的特質,遭受質疑的眼神和言語。關於化解歧視的技巧,蘇微真會親身陪伴,並找機會點出孩子的優點。「老師如果有時間,可以在旁邊多停留一下子」,她也會在孩子打出好球時正面激勵,「好球不見得是投進的,比如說學生有助攻到的,我就會在旁邊喊好球,或是沒有得分,可是他有調好一顆球,那就是好球。其實一段時間下來,跟他同場的夥伴或者是對手,也會跟我一起講好球。」
蘇微真舉例,曾經有一名特殊生投籃沒進,但一旁的夥伴說:「沒關係,等一下還會再傳球給你。」蘇微真為這名夥伴的舉動感到自豪。不刻意強調差異性,不貼標籤,而是用老師的言行引導孩子學習互助相處,營造班級和樂融融的氣氛。
創造平台讓孩子有交流的可能。
蘇微真認為老師的角色是創造一個環境、一個平台,讓孩子們有交流的可能,她舉了兩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之前班上有一名情緒障礙的孩子,他會武裝自己、看起來能力很好的樣子,另一名同學看不慣他的態度,彼此鄙視對立。在融合籃球隊組隊的初期,雙方皆抱怨不要同隊,但在校外籃球賽,兩人自然的為共同目標努力,並拿到了一點好成績。回校後,雙方反而成為惺惺相惜的夥伴,上課都要分在同一組,幹部選舉時也會彼此推派。
另一個例子,有名臨界輕度智能障礙的孩子,高一進入特教班時,口條和社會性都好過班上的同學,因此他認為自己不屬於這裡,在特教班如同獨行俠般的疏遠同儕。儘管他在學業的領域優於同學,但在球技方面,他不比有智能理解困難的孩子好,漸漸地透過球技的切磋,學生們相互學習,到了高三獨行俠終於回歸群體。
幫助特生自然而然地融入群體:
人是群體的動物,蘇微真認為學校的養成,就是給予特生正向成功的機會。透過運動當成融合的媒介,把沒有關係的兩群人,湊在一起創造共同話題,增加人際互動的能力。在特教生畢業進入職場,可以把過去球隊中互相討論的語言切換成工作的語言,讓特教生跨出校園大門,離開特教老師的庇護後,可以自信地走進人群,獨立生活的腳步不會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