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運動人物誌》不只教跆拳道! 陳曉林分享教學心法:著重正向教育、雙向溝通
跆拳道教練陳曉林接觸跆拳道超過25年,擁有A級運動教練證,目前在桃園的風林跆拳道訓練中心擔任執行總教練。在教學過程中,陳曉林總是充滿活力,與孩子互動就像朋友。談到教學理念,她列了七個核心價值分別是「禮貌紀律」、「同理感恩」、「武術精神」、「人際關係」、「正向互動」、「關心傾聽」以及「雙向溝通」。開設道館已滿八年了,陳曉林不只教會孩子跆拳道,也把這七個核心價值融入到教學中,讓孩子把所學帶入學校與家庭生活,建立正向循環、延續愛的力量。
陳曉林從國小四年級開始接觸跆拳道,小學加入校隊一路到就讀國立體育大學。大學畢業後她從選手身分退役,來到啟蒙教練蔡輝璞的道館擔任教練,不過在母親的期望下,陳曉林離開了最熟悉的跆拳道,把純白的道服塵封起來,專心準備警察特考。但因考試落榜,她選擇回到職場,學習各種溝通技巧、銷售商品。帶著五、六年的社會歷練,陳曉林30歲這年來到成立了自己的道館,在每次教學中透過觀察與反思不斷修正調整,慢慢地建立出專屬的教學模式。
被問及覺得自己是名什麼樣的教練,陳曉林思考了一下,她笑說:「我覺得我自己是一個不被年紀綁架的教練,我能夠隨著小朋友的性別、年紀或者是狀態,調整我應該要說的語言內容。」她提到,由於父母親工作忙碌,小時候放學就是揹著書包去道館。因此在成長過程中,道館的教練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也由於傳統教育較著重苦練與單向溝通,教練大多沿用過去所學到的方式來告訴孩子怎麼處理,加上家長忙碌不一定能接收到教練的資訊,並得知孩子的轉變,當孩子遇到狀況時就只能悶在心裡、自我排解。由於自己過去有過這樣的經歷,當陳曉林成為一名跆拳道教練時,她認為教練是輔助的角色,與家長建立雙向溝通,以及孩子人際關係養成是非常重要的事。她也分享她的做法,讓舊生練習當學長、學姐來照顧新生,自然而然新生長大後,他們也會很願意去付出照顧新進來的學弟妹,藉此降低對環境的陌生感,讓孩子們更有歸屬感。
相當熱愛學習新知的陳曉林得知教育部體育署於9月試辦「兒童及少年運動教練知能研習課程」,加上她的教學對象剛好就是兒少,便立即報名,希望能藉此得到不一樣的火花。她分享到在這兩天的課程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有四個部分,首先是孩子在每個年齡層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他們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再來是肢體的發展,指導教練如何去拆解動作。第三個部份,由於現在小朋友時常接觸3C,較不懂如何說出需求,課堂中老師分享溝通方法以達成雙向溝通。最後,陳曉林也把她在教學現場所遇到狀況向老師提問,並隨即把習得的方法運用在教學上,和特殊生的媽媽建立「動機的共識」,也讓家長多一份安心、放心。
身為道館的總教練,陳曉林也把研習課程的收穫帶回來分享給教練們,她說:「很多訓練或是思維不能只侷限在我們自己的狀態裡面,必須針對學生年齡、性別等來做個別調整,並且更多的同理,這樣也能降低教練對學生造成的誤會、誤解。」
對於此研習未來的規劃與安排,陳曉林也列出了三點建議。首先是「解讀孩子的表情與情緒」,若能快速察覺小朋友有異狀,解讀他的表情、感受,再給予適當安排,她認為這能有助於降低誤解發生。第二點,可從「教練自我認識」著手,由於在教學現場時常要處理各種狀況,這時候就相當考驗教練面對事情的反應,一旦著急、情商不夠高,就可能會用最快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解決問題。第三點「增強表達能力」,陳曉林提到由於運動員長期投入訓練,過往都是接收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能使用的詞彙可能較少。若能具體形容狀況,不是只講好壞或對錯,舉例來說,希望孩子改進時先讚美他哪邊做得很不錯,再說明還有哪裡需要加強,清楚的表達不僅孩子接受度較高,關係也會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