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驕傲》做自己故事的主人翁 王星皓泳闖東京奧運
一名嬰兒,第一次踏入游泳池,不安的在泳道嚎啕大哭。王耀偉回憶兒子首次游泳疏水的場景:「星皓開始游泳的時間比較晚,不像他大姐,她11個月就會划手、踢腿游10公尺。」
王星皓出生在游泳世家,爸爸王耀偉在台中經營游泳池兼任教練,姑姑王琪是1988年漢城奧運的國手。「爸爸說我出生沒幾個月就丟下水了,我有記憶以來就會游泳」,在王星皓的童年記憶裡,游泳池就像親水公園,是放學後隨時可以盡興戲水的地方。
那時王耀偉則在旁注視,靜默的以遊玩培養興趣,落實在日常裡,無形之中,「游泳」成為王星皓人生發展的一個選項。國小五年級時,王星皓正式投入游泳訓練,實則:「國小三、四年級我都在補習,後來不想去補習班才開始訓練游泳。」
家人的啟蒙
說起家人對王星皓的影響,必須要提到爸爸王耀偉和姑姑王琪。王星皓從國小便受到爸爸的栽培,王星皓說:「他算是嚴格的教練,但更是一位嚴格的父親。」確實觀察兩人在游泳池的互動,父子兩人並沒有多餘的對談,如何區分父親或嚴師的角色呢?他笑稱:「因為教練就是你爸,那總不能用教練的那種尊敬相處著,我跟他之間其實都是用父子的關係來訓練。」
姑姑王琪長年國外執教,近期則是在美國擔任游泳教練,2021年三月特別回臺灣加入王星皓的教練團,四月正式參與訓練。看在姑姑眼裡,除了重新審視星皓的動作,也看穿他不善於表達,不喜歡社交的個性,便不帶濾鏡的分析賽場上的全貌,搭起王星皓和父親教練之間的橋樑。
找到自我認同
王星皓最早以蛙式為主,國中身高只有160公分左右,身材普通,成績也普通,後來專項改為混合式。「國三發現蛙式無法和對手匹敵,當時游混合式的人沒有這麼多,其他項目又有許多很強的選手,在爸爸的建議下朝混合式發展。」知道人外有人的同時,其實他也漸漸發掘自己的能力。
105年全中運,王星皓在100公尺自由式拿下第一面金牌,對他而言是一劑自我認同的強心針,直呼意義非凡,「畢竟是自由式,以我那時候的身材游自由式是滿吃虧的。」既然如此,扭轉劣勢的關鍵:「當時我和蔡秉融學長一起練習,他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拿到冠軍之後,不只是混合式,其他項目也要兼具。」
展露頭角
2018年開始,王星皓逐漸在國際賽展露頭角,不停地刷新自己的紀錄,蛻變的契機為何?他提到了2017年的臺北世大運。
2017年台北世大運在台灣舉行,全臺掀起一股進場為台灣選手加油的狂熱風潮。剛升大一的王星皓趕上了盛事,這是他升大學的首場比賽,內心就深深震動,「滿場民眾的加油聲,給我很大的自信。從此之後,大賽出場就不這麼緊張,游泳表現也比以前好。」儘管這次成績不理想,但奠定了往後不懼大賽的個性。
2018年香港公開游泳錦標賽,王星皓在400公尺個人混合式游出4分15秒86,把個人成績大幅推進5秒,只差東京奧運A標差0.02秒。接下來,王星皓只要能在2019年3月1日至2021年6月27日東奧規定期間達成A標,就能前進奧運殿堂。王星皓:「以前不會妄想要去比奧運,但突然成績很接近A標時,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有機會的,目標就直接對準奧運了。」秒數呈現的不僅僅是數字,對他而言,直接以A標進入奧運並非遙不可及。
以A標進入奧運殿堂
2019年,拿坡里夏季大學運動會,王星皓報名了200、400公尺混合式,雖然400混一直是他拿手強項,但這次出乎意料的,他反而在200公尺混合式以1分59秒87打破全國紀錄,獲得男子200公尺個人混合式銅牌,這更是臺灣史上首枚世大運游泳獎牌。
王星皓在這一年不斷突破自我,一個月後前進香港游泳錦公開游泳標賽,繼續在200公尺個人混合式創佳績,他游出1分59秒44,不僅破全國紀錄,更一舉突破東京奧運的參賽標準A標1分59秒67。
回憶達標當下的感觸,他反而說了一段小插曲:「那一天要比200公尺自由式和200公尺混合式。200自由式沒進決賽,我跟我爸爸有一點摩擦。我獨自坐著生悶氣,思緒反而非常投入在比賽的情境裡,滿腦子只有下午的比賽該如何去游,每個細節都要做好」,王星皓投入超過100%的心力和力氣,碰到牆時發現達標了,也鬆了一口氣。
講一講自己也覺得好笑,「我很開心,也覺得跟爸爸吵架很不好意思。但說不定摩擦也是一種契機,我才可以更專心地投入比賽。」
雖然他在2019年香港公開賽大放異彩,但接續的比賽成績都離A標甚遠,不管怎麼練,比賽怎麼比,成績都上不去。沉入谷底,希望幻滅,他從不知道怎麼達成的,變成不知道怎麼繼續,甚至有乾脆放棄的想法。
成為了先行者,他發現無法適應身邊沒有競爭者。「我達標之後,反而不知道要做什麼了。因為原本是人家在我前面,我可以向他們學習。我可以學他們的動作、配速,但是現在換在我前面了,我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再更快。那時候對我來說,這是唯一的障礙。」後來,他看了大量日本、美國選手的影片,效仿一些知識或者是他們的配速,才偶然的找到游混合式的節奏和技巧。
2020年初王星皓遠赴美國移地訓練,在姑姑王琪的指導下備戰東京奧運,不料疫情嚴峻,2020年東京奧運延期至2021年舉辦,打亂了王星皓的佈局,提早於3月歸國。多了一年時間,王星皓內心掙扎,一邊訓練一邊沉澱心情,「換個角度想,還有一年時間可以在準備,我可以再提升成績。」
2021年3月,王星皓邀請姑姑王琪歸國,與爸爸王耀偉共組教練團。110年全大運是王琪執教後的首場比賽,王星皓於男子200公尺混合式決賽以1分59秒62摘金,也是繼2019年香港公開游泳錦標賽達標後,再次跨越奧運A標的門檻。
東京奧運200公尺混合式將於2021年7月28日舉行預賽,王星皓的目標是進入前八強。
除了游泳,看小說也很有趣
在訪談的最後,王星皓說其實他不知道自己能游到什麼時候,希望能盡全力地游到不游為止,「我游泳是為了自己,我每天都當最後一天來游噢」,他忠實呈現阿宅本性,「畢竟除了看小說跟打電動,好像沒有其他的專長。」
散步去吃飯的路上,他聊著小說連結情感記憶與烙印在心底的深刻。「國中第一次看小說,我發現原來生活除了游泳,還有存在另一個有趣的世界。我會利用看小說、動漫的想法,或是想像自己跟主角一樣變得更強。」王星皓的內心將小說主角抽離敘事,只留下帶入情境的自己,對著空曠的內心說話。油墨透明隱形,自己內心想的,自己知道就好。